北京,2025年春季——阳光透过国家会议中心巨大的玻璃幕墙,洒在一条条剑道上,十四五岁的少年们身着白色击剑服,手持花剑、重剑或佩剑,在赛场上腾挪闪转,看台上,一位两鬓微霜的教练凝视着赛场,眼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,十年前,他带着第一批学员参加首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时,这些孩子大多还没摸过剑。
2015年,首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在北京拉开帷幕,当时仅有来自全国23个城市的500余名选手参赛,谁都不曾想到,这个初创赛事会成为中国击剑运动发展的重要推手。
“最初几年,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。”联赛创始人之一李晓东回忆道,“场地有限、经费紧张、专业裁判短缺,最困难的是当时大众对击剑认知度不高,许多家长认为这是项‘贵族运动’,不敢让孩子尝试。”
转机出现在2018年,随着中国击剑队在国际赛场上屡获佳绩,以及国家体育总局“击剑进校园”计划的推进,这项曾经小众的运动逐渐走进公众视野,到2023年,联赛参赛人数已突破万人,覆盖全国所有省份。
今年的十周年赛事创下历史之最:来自260余家俱乐部的近15000名选手齐聚北京,其中青少年选手占比超过八成,赛事项目也从最初的标准剑种扩展至U8至U17各年龄段组别,以及成人业余组和大师组。
22岁的张天宇如今是北京大学击剑队队长,而十年前,他是首届联赛U12组别的参赛选手。“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,紧张得前一晚没睡着。”张天宇笑着说,“现在回想起来,正是那次经历让我真正爱上了击剑。”
像张天宇这样与联赛共同成长的选手不在少数,据统计,过去十年间,通过联赛选拔进入省队和国家队的选手超过200人,2024年亚运会冠军赵雪薇也是从俱乐部联赛起步,她曾在采访中表示:“联赛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。”
不仅是运动员,裁判队伍也在十年间不断发展壮大,国际级裁判王教练表示:“十年前,全国具备执裁大型赛事能力的裁判不足50人,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300人,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裁判培训体系,许多前运动员通过联赛转型为专业裁判。”
十周年联赛的最大亮点是全面升级的科技应用,组委会引入了AI判罚辅助系统、运动员大数据分析平台和VR观赛体验区,让传统击剑运动焕发全新活力。
在赛场旁的科技体验区,不少小选手正通过VR设备模拟实战训练。“这套系统能够记录并分析每个动作的角度、速度和力度,为训练提供科学参考。”技术负责人介绍道。
大数据平台则成为教练员的得力助手,系统能够记录每位选手的历史比赛数据,分析技术特点和薄弱环节,为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提供依据,来自上海的王教练表示:“这改变了我们以往凭经验训练的模式,让教学更加精准高效。”
联赛十年发展也带动了击剑俱乐部的繁荣,北京锐剑俱乐部创始人刘教练告诉记者:“十年前,全国专业击剑俱乐部不到30家,现在已超过500家,我们俱乐部从最初的7个学员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。”
俱乐部功能的转型同样显著,早期俱乐部多以兴趣培养为主,现在逐渐形成了兴趣培养、专业训练和人才输送的完整体系,不少俱乐部与当地学校合作,开设击剑选修课和社团活动,进一步扩大了项目人口基础。
“我们俱乐部已有12名队员入选省市队,这是最让我们自豪的成就。”刘教练说,“联赛为我们提供了展示和选拔的平台,这是过去难以想象的。”
站在十周年的节点上,联赛组委会发布了《2025-2035年中国击剑俱乐部发展规划》,提出将进一步扩大赛事规模、完善梯队建设、加强国际交流。
据悉,明年联赛将首次设立国际组,邀请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俱乐部参赛,未来三年,还计划与欧洲击剑强国建立交流机制,选派优秀选手赴海外训练比赛。
“联赛不仅是竞赛平台,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。”中国击剑协会副主席表示,“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,让更多人了解击剑文化,体验这项运动带来的快乐与成长。”
夕阳西下,一天的比赛结束,小选手们一边讨论着今天的比赛,一边收拾装备,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。
剑道上,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仍在练习基本步伐,她的母亲在场边默默注视。“不指望她成为冠军,只希望她在击剑中学会坚持和尊重。”这位母亲微笑着说,“也许十年后,她也会站在这里,讲述自己与击剑共同成长的故事。”
十年,对于一项赛事而言,是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;对于一个人而言,是从童年到青年的旅程,当无数个人的成长与一项赛事的发展交织在一起,便铸就了中国击剑运动的今天与明天。